2008年11月9日 星期日

(1949)第一次出海實習的回憶

第一次上船出海實習,是在基隆港的手操網漁船。

第一航次的出海實習,整理如下:

  1. 它是兩條一組的拖網漁船,只有幾十噸。
  2. 1949年,國曆2月份,剛好是過完農曆元宵節後的幾天,從基隆港出發,駛向東中國海的漁區。
  3. 幾十噸的小漁船,頂起浪來,當然是吃不消的,又暈又吐!
  4. 第一天,就在又暈又吐、即不習慣的環境下,迷迷糊糊的度過。
  5. 第二天,到了漁場。但是我連站都站不穩了,還想做什麼工作呢?
  6. 整天昏昏沉沉,再加上船上那位山東佬大廚,老是白帶魚煮湯,湯油膩的不得了、腥味又重,食難下嚥,真是不敢領教!
  7. 接下來,渾渾噩噩,十多天以後,返回基隆港,算是結束第一次的出海作業。

第二航次的出海實習,整理如下:

  1. 幾天後,再度出海作業。
  2. 經過幾天的休息與調養,體能已快速恢復,更加能夠適應,也不會暈船。
  3. 船上換了一位本省籍的大廚,年紀與我們不相上下,卻燒得一手好菜!大家都食慾大振、吃得很開心。
  4. 我自己的情況,完全擺脫第一航次的昏厭感覺,工作起來特別愉快!
  5. 還記得和其他水手們,蹲在廚房吃飯的情形。一個rolling過來,船身便跟著左傾右斜,擺放菜的小凳子也跟著左傾右斜、身體也隨著左搖右晃;一個浪起來,連人帶飯、菜一起拋在空中,飯菜再落下來,我們還是接著。不論那種情況,飯菜夾著空氣中特有的海水鹹濕味,我們還是吃得津津有味!

接下來,我繼續隨著漁船出海作業。

到第四航次之後,我就離開了。


第二航次返回基隆港之後,接著就要「上架」修理了。

要修船的時候,船要開到船塢或船廠去。我們先從正濱里魚市場出發,由於主機已經折開,無法發動,所以大家只好用手來拉船。

拉的過程、船體離開海面、用木樁撐著的過程,簡單敘述如下:

  1. 先把纜繩帶到岸上有樁頭的地方套住。
  2. 好像拔河比賽一樣,船員全體用力往前拉,船身慢慢的動了。
  3. 就這樣,一步步的拉到修船廠去。
  4. 船廠在沙灘上,大門開著,面向大海。
  5. 門裡有條鐵軌,筆直的穿出大門、過沙灘、到海裏。
  6. 我們一步步把漁船拉到鐵軌上,用鋼索把船拉上沙灘。
  7. 當漁船離開海面的時候,接著就用很多木樁,在漁船體的左右兩舷支撐著。
  8. 這個樣子,俗稱叫做「上架」。
  9. 英文叫做「Slip Way」,看來,也是有這種含意在。

那麼「修船」的過程呢?簡單說明如下:

  1. 先等到船殼乾了。
  2. 點燃乾的草,將船殼,尤其是浸在水的部份,慢慢燒烤。
  3. 把髒東西燒了之後,再剷除原來船殼的油漆、崁上去的油灰等等。
  4. 剷除掉、清乾淨,再修補一下,木板該換的就換上新的,主機設備有故障的,就趕快報修。
  5. 最後的手續,崁上油灰、上油漆。

以後,我在別的大輪船上服務,也會碰上「入塢特檢」、「定期檢查」的作業,這與漁船的處理程序,又不同了。

印象最深刻的,應該算是28年後的一次修船檢查。

1977年,我接任「里奧輪」船長一職的那次「入塢特檢修船」。

由於當時的大副、二副、三副,都沒有實際參與過修船的經驗,我特地花幾個小時,在大檯(高級官員用的餐廳)上,從頭詳細的講解,務求大家都要能懂得「檢查修船」的重要性。

我還記得,我說過:

「其實,所謂『修船』,只是一般的說法。」

「照我的意見,應該叫做『歲檢』,也就是Annual Survey,就是每年檢查的意思。」

「檢查後,發現有不對的地方,就改正或修理。」

「至於敲敲打打、上上油漆,那應該是屬於Maintenance,不是Repair。」

「我們慣稱『修船』,大概是意味著:檢查過後一定要修理罷!」


勝仔整理

2008年11月2日一版

沒有留言: